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24小时开机待命,从清晨查课到深夜查寝,从学业指导到心理疏导,他们是学生口中的“老师姐”,更是校园里的“青春守护者”。
99年的德育导师马诗雨,已经在这支队伍中工作了2个年头。透过她的日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年轻德育导师的责任与热爱,更是北京网络职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底色。
我们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
清晨8点,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马诗雨已经站在教学楼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查看早课出勤、回复学生凌晨发来的请假信息、跟进特殊学生情况……这样的场景,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的辅导员办公室早已成为常态。
“学生的事没有小事。”
马诗雨说,“从课堂考勤到宿舍矛盾,从职业规划到情感困惑,我们都要管。”中午,她会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有时吃完饭还要特意多留一会“饭桌上是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最好时机”;晚上10点,宿舍楼里依然能看到她和同事们挨个查寝的身影。
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所有德育导师都遵循着“24小时响应机制”——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学生的电话永远有人接听。“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诗雨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值班表说,“其实所有的德育导师都一个样,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确保每个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
用年轻人的方式,做年轻人的引路人
“为什么学生愿意和你无话不谈?”面对这个问题,马诗雨展示了手机里收藏的学生表情包,和满屏的朋友圈互动记录。“要走进00后的世界,就要用他们的语言。”
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正是北京网络职业学院德育导师队伍的鲜明特色。马诗雨老师还特意总结了3个提升自己的方式
一、持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点,要吸取放大这种好的养分,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三、用心培养优秀的学生,给学生们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被看见”
翻开马诗雨的手机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小李喜欢电竞,小王有摄影特长,小张最近情绪低落需要关注……这种细致的关怀背后,是学院推行的“养成教育”的成长“时光书”。再搜索马老师的朋友圈,上面也都是记录着对学生满满的爱意与骄傲。
“我们定期要和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开联席会,这种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不仅能够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业表现与思想状况,也可以使我们(德育导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职业规划指导。”马诗雨补充介绍到,“对就业行业的深入了解及各类扶持政策都如指掌是德育导师必备的技能之一。”这种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让北京网络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
最后,马诗雨老师送给了所有年轻人一句话:“不必害怕跌倒,因为试错,本来就是年轻人的特权。
夜幕降临,马诗雨还在为所带班级的班干部们进行培训。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这样的夜晚其实普普通通,但它们是安全感的象征,是成长路上的灯塔,更是一所职业院校对育人承诺的最好诠释。
“选择做德育导师,就是选择了一份24小时不打烊的爱。”马诗雨说。而这份爱,正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的校园里,由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共同书写。